English
  • 甘肃省博物馆免费预约参观
  • 每星期二至星期日对外开放,星期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 开馆9:00    止票16:15    停止入馆16:30    闭馆17:00
  • 请关注公众号“甘肃省博物馆”或“这里是甘博”预约进馆参观
2000多年前的“公演现场”究竟有多酷🤙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

有一支陶俑“天团”

一块长67.5厘米、宽47.5厘米的陶盘

记录了他们的“公演现场”

央视新闻联合全国博物馆推出

文博科普产品《文博日历》

今天一起来认识

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俑

1_副本.png

2_副本.jpg

原来这些高难度杂技动作

2000多年前就有了

 

陶俑“天团”在做些啥?

先来看这四位杂技俑

3_副本.png

他们头戴尖顶褐色小帽

身穿及膝紧身短衣

前面两人双手撑地,举足倒立

后面两人,一人向后弯腰

另一人正在表演着高难度的柔术动作

类似现代柔术中的“叼花”

4_副本.png

现代杂技的许多动作

都能在这个小小陶盘上找到源流

据史料推测,秦汉时期的杂技难度极高

惊险性和观赏性甚至不输现代

杂技俑左边有两个小姐姐

她们面施粉黛,头挽垂髻

长袖翩翩,舞姿似天仙

跳的正是汉代流行的长袖舞

5_副本.png

“翘袖折腰”是长袖舞的招牌动作

即把长袖向上甩起,同时腰肢向后弯折

“长袖善舞”延续至今

中国舞蹈秀丽清雅的美学精神一脉相承

6_副本.png

最前面一人,身穿朱色长袍

似在引吭高歌或大声咏诵

它应是一个说唱俑

也是整个陶盘上唯一可动的人物俑

毕竟说唱不能太拘束😎

7_副本.png

在表演者后面

一排伴奏的乐队格外拉风

两女子头挽垂髻跪地吹笙

另外五个男子分别在

鼓瑟、击扁形小鼓、敲编钟

击磬、击建鼓

8_副本.png

两侧七位观赏者拱手而立

神情十分陶醉

9_副本.png

整个陶盘像一张“公演”照片

记录下那个时代欢歌曼舞的瞬间

 

汉代最流行的“百戏”

风靡朝野

 

看完陶盘上的人物,你可能会想

这弹的、吹的、敲的、唱的、跳的

表演的究竟是个啥?

这其实就是汉代最流行的“百戏”

10_副本.jpg

百戏起于秦,盛于两汉

在《辞海》中被定义为

“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

杂技、舞蹈、武术、幻术、驯兽等

都属于百戏的范畴

这种大杂烩式的表演形式起于民间

属于杂舞,与雅舞相对

 

“自汉以后,乐舞寖(jìn)盛,故有雅舞、有杂舞,雅舞用于郊庙朝飨(xiǎng),杂舞用于宴饮。”

——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

 

汉代之前

百戏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

但来自民间的“草根”皇帝刘邦

将它带入了宫廷

史料记载,汉武帝元封三年

在长安未央宫举办盛大百戏表演

京城周围“三百里内皆来观”

可见百戏在汉代风靡朝野

11_副本.jpg



汉代的乐舞、杂技造型的陶俑

虽在各地均有出土,但多是个体

这组陶俑群

布局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年代之久远、内容之丰富、场面之完整

实属全国罕见

对于研究汉代的音乐、舞蹈

杂技、雕塑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_副本.jpg

访问量统计:32399149    Copyright © 2018-2029 甘肃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陇ICP备12000579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3020009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