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下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二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侯红伟应邀在我馆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国之祭礼——礼县四角坪遗址》的讲座,甘肃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志愿者、西北师范大学师生及预约观众聆听了讲座。讲座由甘肃省博物馆历史部副主任刘光煜主持。主讲人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侯红伟
2023年2月1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等5项重要考古成果入选。四角坪遗址是一处秦代大型建筑遗址,2020年—202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开展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工作。
中心高台与附属建筑发掘全景(南向北)
四角坪遗址建筑群层级分明、秩序井然,以大型夯土台为核心、整体呈明显的中心对称格局。已发掘部分主要由中部方形夯土台基、土台四边正对的四组附属建筑以及四角曲尺形附属建筑组成。中部夯土台基边长约为27.8米,土台中心有一边长为6.5米的方形半地穴空间,地面铺设方形素面地砖,沿整个平面的两条对角线将部分地砖切割,中心交点处被晚期灰坑打破。该空间内铺地均做了填缝处理,达到一定的密封效果,地砖下埋设陶水管道,在夯土下向北延伸,与台基北部的排水设施相连,将该空间内的水排出高台。四壁残存铁钉,垂直钉入夯土壁,据分析可能用于固定墙壁上的饰面砖。
半地穴空间(南向北)
土台四边各连接两处踏道,有柱洞紧靠台缘,四周环绕散水。中心夯土台四面中部分别对应四组附属建筑,现存相对的两个近方形夯土台,土台边缘环绕柱洞和柱础石,二者共同被一圈散水包围。中心夯土台四角分布曲尺形夯土台基,同样由散水包围,台基边缘环绕柱洞及柱础石,台基上散布零星的柱础石。附属建筑以夯土墙相连,并分隔出多个院落将中心土台围合。四角坪遗址性质单纯,出土遗物主要以建筑构件为主,包括云纹瓦当、绳纹瓦件、回纹地砖、空心砖、陶水管等。
夯土踏道
柱础石
出土遗物
根据出土建筑材质和制作工艺推断,四角坪遗址应为秦统一后的遗存,该建筑群整体呈典型的中心对称格局,有别于日常生活的建筑空间,体现出较强的礼仪性,结合其地理位置,推测其可能为一组与祭祀相关的礼制性建筑群。四角坪遗址是目前国内罕见的、保存情况较好的秦帝国时期与祭祀相关的大型礼制性建筑群,是中国古代统一国家形成初期风格和气魄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丰富和补充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体系的链条,对研究中国早期政治、祭祀制度、建筑制度及工艺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在互动交流环节,观众踊跃提问,侯老师对问题一一做了耐心而详细的解答,现场气氛热烈,观众反映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