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丨敦煌宝藏中的兔年新春
2月10日下午,甘肃省博物馆特别邀请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赵晓星研究馆员在甘肃省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敦煌宝藏中的兔年新春》的讲座,甘肃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志愿者及预约观众聆听了讲座。讲座由甘肃省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茹实主持。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如今人们在过年期间吃饺子、贴对联、放鞭炮、逛灯会、祭拜先祖,在除夕夜全家人欢聚一堂辞别旧岁、从初一开始互相拜年迎接新春等习俗在敦煌文献中都有迹可循。敦煌文献中不仅保存着中国最早的对联题辞,更有大量古人新春活动的记载,敦煌壁画中也有上元燃灯、聚会宴饮等画面。敦煌文献,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17号洞窟,其中绝大多数是佛教典籍,而世俗典籍中的文献和文书又弥补了史籍的不足,起到了证史补史的作用。敦煌文献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历史上敦煌民族的社会活动、经济状况、语言文字、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赵老师从“腊八节”入手,用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为观众讲解了敦煌文献和敦煌壁画中反映的古敦煌人庆祝春节的一系列活动。除了相邀酌叙、更换桃符、驱邪傩舞这些全国性庆祝春节的习俗之外,作为丝绸之路要冲、佛教文化最重要的中转站,敦煌更有一些颇具特色的佛教年俗。在唐宋时期,从腊月初八开始直至二月初八,敦煌官方会直接主持祈祷佛力加佑、禳灾祛病、全城各方一切如意的安伞旋城佛事活动,以及燃灯、施粥、布施等祈佑家人平安亦为亡人荐福的新年祈福活动,还有行像仪式和印沙佛会,无不呈现出新岁伊始敦煌官民同庆的热闹景象。敦煌壁画中宰羊、宴饮和乐舞场景也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生活富足,社会安定。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飞天、反弹琵琶舞姿广为流传,深受大家喜爱,体现了多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盛况。最早发现于莫高窟中的“三兔共耳”图案也恰恰点题,寓意着多子多福、生生不息的美好祝福。“三兔共耳”后来在东西方众多国家与地区流传,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和敦煌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在互动交流环节,观众们踊跃提问,赵老师对问题一一做了耐心而详细的解答,现场气氛热烈,群众反映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