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甘肃省博物馆免费预约参观
  • 每星期二至星期日对外开放,星期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 开馆9:00    止票16:15    停止入馆16:30    闭馆17:00
  • 请关注公众号“甘肃省博物馆”或“这里是甘博”预约进馆参观
深切的关怀 巨大的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考察回访记·兰州

A1.jpg

美丽的兰州黄河之滨

A2.jpg

市民喜悦地互传照片视频

A3.jpg

读者集团员工拍照留念

A4.jpg

▲市民拍照留念 摄影:孟捷



保护好母亲河


“总书记好!”“主席好!”8月21日下午3时45分许,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抵达位于兰州市南滨河东路的兰铁泵站项目点,对黄河治理项目进行实地考察时,周边的群众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欢呼,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喜悦。

入秋的金城,微风吹拂,气候宜人。

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沿黄河风情线由西向东穿越兰州市区。一路上,草木葱茏,鲜花绽放,闻讯而来的群众来到道路两侧,自发地向总书记致以最热烈的欢迎。

在兰铁泵站项目点,昔日废弃的泵房建筑已于去年底拆除,新建的面积518平方米的观景平台上,坐落着两座古朴雅致的观景亭,与美丽的黄河风情线融为一体,成为兰州市民休闲和游客观光的好去处。

“总书记的到来,是对我们水务工作者最大的鼓舞与激励。”回忆起与习总书记握手的瞬间,兰州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魏孔仁仍感到十分兴奋。魏孔仁告诉记者,总书记俯瞰了堤坝加固防洪工程,详细了解黄河干流甘肃段和兰州段防洪治理工程及黄河兰州段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等情况,并询问了一些具体工作。

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江河湖泊的保护与治理始终牵挂于心,多次强调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

黄河干流甘肃段防洪治理工程是2015年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项目之一,涉及我省兰州、白银、临夏、甘南等4个市州。其中,黄河干流兰州段防洪工程是这一工程的子项目,投资占到约全省工程的一半,达到16.8亿元。

在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兰州段防洪工程于2015年底全面开工建设。开工以来,全体建设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已累计新建或维修河堤、护岸、护坡54.1公里,目前工程已接近尾声。

“去年和今年,黄河兰州段最高流量均连续23天突破每秒3000立方米,但没有出现一处险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防洪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魏孔仁说,此次总书记专门考察黄河治理项目点,充分说明了他对保护好黄河这条母亲河的高度关注,也让每一位水务工作者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新时代治水方针,坚持系统治理,久久为功,实施好黄河防洪治理工程,真正把母亲河治理好、保护好。

习近平总书记抵达项目点时,兰州市黄河河道站站长郭德军就站在30多米外的地方。看到总书记那熟悉的身影,郭德军兴奋不已,赶紧用手机记录下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对于黄河兰州段的变化,郭德军颇有感受。他说,这几年,在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黄河兰州段变得更加安全了,更加靓丽了,百里黄河风情线成为兰州市对外的一张亮丽“名片”,作为兰州市黄河干流防洪工程的一名建设者,他由衷地感到自豪。

在加强河道治理的同时,近年来,兰州市还深入开展了一系列河湖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对沿河43个排污口进行了截流,对8条黑臭水体实施了综合治理,河道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黄河水质实现常年稳定达标。郭德军说,总书记要求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我们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认真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

“都说江南好,黄河之滨也很美嘛,很舒适。”考察即将结束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群众前,兴致勃勃地与兰州市民面对面进行亲切交流,并对兰州黄河沿线风景加以称赞。

“总书记特别和蔼可亲,看到我们都在向他挥手呼喊,也微笑着向我们招手。”24岁的兰州市民陈龙兴奋地向记者展示着自己拍摄的视频。画面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市民挥手致意的场景,温暖了美丽的黄河之畔。

“今天能如此近距离地见到总书记,真是太幸运了!”业余摄影师刘文琴一边向大家展示刚才抓拍的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照片,一边分享着自己的感受。“总书记说城市是人民的,要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听了后感觉特别温暖。”她说。

回兰探亲的65岁退休老人廖利萍说,“没想到今天在家乡见到了总书记,真的很开心。”这几年廖利萍回兰探亲,最大的感受就是兰州变美了,变得干净了,“特别是百里黄河风情线景色优美,环境宜人,不输江南呢!

观景平台上,很多市民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去,沉浸在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巨大喜悦之中。河畔微风拂过,一阵清凉,沁人心脾……


一位特殊的读者


“我们全体‘读者人’感到无比自豪、无比兴奋和无比骄傲!”回想起总书记考察时的情景,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升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总书记的到来,是对读者出版集团最大的肯定。”刘永升说。

读者出版集团是我省重要的文化单位,拥有著名的《读者》杂志。作为我国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文化综合类期刊和月均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自1981年创刊以来,《读者》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向上向善向美,传播正能量,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在读者出版集团的发展历程展示区,习总书记一边认真聆听介绍,一边饶有兴致地翻阅《读者》杂志的创刊号——1981年第1期《读者文摘》(注:《读者文摘》于1993年改名为《读者》)。

“习总书记告诉大家,自己年轻的时候常看《读者》,现在虽然工作忙了,但还在看。”刘永升说,“总书记的这番话,让我们大家倍感振奋,心里都觉得暖暖的,给予我们莫大的鼓舞,更加激励着我们加倍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展区内,“《读者》之路”“以文化人的《读者》”“走向世界的《读者》”“转型升级中的《读者》”等几个板块,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读者》杂志以及读者集团的发展历程、价值追求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读者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富康年回忆说,总书记在展区内听得很认真,看得很仔细,不时会询问一些具体情况。看到面向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以及北美地区出版的《读者》版本时,总书记还特意询问了相关发行情况。

在陈列着部分由读者集团出版发行的优秀书籍前,详细记录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这一历史时刻的《萨班与阔端凉州会谈》一书,引起了习总书记的浓厚兴趣。

“总书记拿起这本书仔细翻阅,表示回去以后一定要读一读。”富康年说,有关敦煌藏经洞、简牍等方面的书籍,总书记都重点进行了翻阅,看得出来,总书记是一位非常爱读书的人,而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关注。总书记还嘱咐大家,人们现在获取知识的渠道虽然有很多,但读书依然是最有益的方式之一,还是应该坚持读书的。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出版发行更多优秀书籍的信心与决心。

近年来,读者出版集团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不断延伸产业链。如今的读者出版集团,业务涵盖出版发行、绿色印刷、文化旅游、文化创意、阅读服务、金融投资、文化地产、仓储物流、物业管理等多个方面,已形成多元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体系。富康年告诉记者,在读者创意中心参观时,看到一个个以“兰花花”、庆阳皮影戏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为元素制作的精美文创产品时,总书记对读者出版集团在文创领域的探索表示赞许,强调要在坚守主业的基础上推动经营多元化,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大约40分钟的考察中,习总书记将近一半的时间放在了《读者》杂志编辑部。

《读者》杂志编辑部仅有16名编辑,平均年龄不到40岁。就是这样一支优秀的年轻队伍,接力传承,编辑出版了全国发行规模最大的杂志。每半个月,他们要从六七百本书籍、期刊、杂志以及1500多名特约作家提供的3万多篇文章中,精心选编出50多篇优秀文章,而且将差错率保持在了万分之零点五以内。

“刚走进编辑部,总书记就微笑着说道,‘和我想的不一样,编辑比较少,也比较年轻’。”《读者》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宁恢向习总书记详细介绍了《读者》杂志编辑部的全体人员情况和每一期的出版流程。“听了我的介绍,习总书记说,编辑工作很辛苦,并勉励大家努力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精神食粮。”宁恢说。

“习总书记非常平易近人,他和编辑部的每一个人都握了手,之前我还担心和他握不上手呢。”编辑部执行主编陈天竺说,总书记的手非常温暖有力,大家都围到他周围,感到特别幸福。

编辑部责任编辑李霞说,在传统媒体受到冲击的当下,总书记到访《读者》编辑部,既是对我们的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

《读者》始终笃信“内容为王”,把提供高品质的精神食粮视若杂志的生命,始终关注人的成长,激励人的意志,丰富人的精神需求,抚慰人的心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用人文精神滋养国人素质。在很多人心中,《读者》是可以对床夜语的朋友和精神伴侣。

作为《读者》的一名读者,长期以来,习总书记一直对这本刊物保持着关注。“总书记对我们说,《读者》的文章让人看了以后常常会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一本内容高雅的优秀刊物,要继续加以保持。”宁恢说,这是对《读者》杂志莫大的褒奖,激励着大家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再攀高峰,不断前行。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习总书记在读者出版集团的考察即将结束。大家围在总书记身旁,久久不愿散去,鼓掌、握手、告别……一些人眼里涌出了感动的泪花。

“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临别前,总书记向大家挥手道别。殷殷嘱托,犹在耳畔;款款深情,饱含力量。

“《读者》是执着的坚守者,这本杂志的成功,是几代‘读者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工匠精神打造精品、追求卓越而育成的。”刘永升表示,读者出版集团全体干部职工将牢记习总书记到读者出版集团考察时的殷切嘱托,不负厚望,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内容为王,坚持精益求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鼓与呼,做中华优秀文化坚定的传承者和守护者。


访问量统计:44835810    Copyright © 2018-2029 甘肃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陇ICP备12000579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3020009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