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甘肃省博物馆免费预约参观
  • 每星期二至星期日对外开放,星期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 开馆9:00    止票16:15    停止入馆16:30    闭馆17:00
  • 请关注公众号“甘肃省博物馆”或“这里是甘博”预约进馆参观
深切的关怀 巨大的鼓舞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考察回访记·敦煌

A1.jpg

敦煌研究院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座谈会。

A2.jpg

A3.jpg

敦煌莫高窟游客络绎不绝。

A4.jpg

敦煌研究院。 本版摄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孙海峰


       八月的敦煌,瓜果飘香,游人如织。
       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正在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学者和普通游客。
8月19日下午,莫高窟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莫高窟,深入敦煌研究院,实地察看珍藏文物和学术成果展示,同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听取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情况的介绍。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走进这座人类文化的圣殿,走近同总书记亲切交流过的人们,感受总书记对敦煌文化深刻的理解、寄予的厚望。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来莫高窟的时候,大客流高峰期已经过了。这时候,有人喊了一声‘习总书记来了!’很多正在休息的游客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就向窟区围栏方向涌,都想近距离见见总书记。”敦煌研究院接待部副主任宋淑霞回忆道,“我陪着总书记从96窟出来的时候,莫高窟窟区围栏周边全是游客,纷纷向总书记问好。总书记非常平易近人,他频频驻足,向游客们挥手致意,还与就近的游客亲切握手,问大家都是从哪里来的,参观得怎么样。”
       作为总书记参观莫高窟的讲解员,令宋淑霞难以忘怀的,除了总书记对待普通群众亲切、热情、平易近人的态度,还有他对敦煌文化的了解。“在45窟,看到塑像时,我们还没有开始介绍,他就说‘这就是莫高窟最有名的那组塑像吧,这是阿难,这个是迦叶。’”宋淑霞回忆道。
在第61窟,总书记的博闻强记,给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61窟最令人震撼、也最令人回味的是《五台山图》。这幅壁画长13.45米、高3.42米,画中是山西五台山方圆八百里的山川城池,描绘了从山西太原经五台山到河北镇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正定县周围八百里以内的山川景色。”赵声良说,“总书记得到这些信息后,马上问起了当时从正定出发到五台山沿途的一些情况,他还讲到,正定自古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重镇。同时为我们介绍了正定的隆兴寺和寺里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塑像的艺术价值。”
        短时间的接触,总书记深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中华传统文化情结立即感染了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总书记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非常熟悉,在看敦煌研究院收藏的古代文物时,非常认真。我向他介绍敦煌写经时,提到了北魏的写经是从隶书向楷书转化的,他立即告诉我,河北正定隆兴寺的龙藏寺碑也是从隶书转向楷书的一个代表。”赵声良激动地说。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深邃思考与精彩阐述,更深层次启迪着每一个参会人员。
     “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回忆道,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说,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字里行间无不透出强烈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敦煌文化正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展示着中国文化的自信。”
      “总书记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非常深刻,他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摒弃外来的东西,但是我们要坚持我们的民族特色。优秀文化要发扬光大,同时要学习外来的文化。这对我们的研究非常有启发。”赵声良说。
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
     “ 总书记叮嘱我们,要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我认为,民心相通是另外‘四通’的基础和支撑,我们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积极传播中华文明,增进民心相通。”张先堂说。
      “ 总书记这一席话,更加加深了我对文化自信、命运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的认识。”赵声良说:“敦煌文化是丝绸之路中外文化融合交流的产物,敦煌的特点就是吸收了外来的东西,然后以中华文化为基础,成长起来的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真实反映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一面。敦煌文化是丝绸之路东西交流中形成的强大文化,这个文化不是靠战争而是靠文化交流,是一种和平、平等的交流。”
      “敦煌文化之所以有吸引全世界目光的魅力,就是因为她形成于东西方多种文化的交融,这正如总书记所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张先堂说。
       曾经的交融与互鉴,带来了灿烂的文化,今天,如何将这份宝贵的遗产传承有序、发扬光大,则是历史留给我们这代人的时代课题。“敦煌自古就是丝绸之路重镇,不仅仅是军事重镇,同时是商业和文化交流的中心,这才诞生了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我们作为敦煌文化传承的一份子,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创造性转化,除了深入挖掘敦煌的历史文化内涵之外,还应该把敦煌蕴含的深邃内涵,与时代理念融合起来,创新传播方式,让敦煌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更加深远。”宋淑霞说。
       运用先进科技提高保护水平,将这一世界遗产代代相传
莫高窟与许许多多文化遗产一样,是属于国家所有的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它既有珍贵稀有的价值,又有脆弱易损的特点。一旦破坏,不可再生,将永远消失。
       “习总书记这次来莫高窟,最关心的就是文物保护问题,”赵声良说,“现在的洞窟外围是上世纪60年代修复时做的护墙,总书记走到洞窟外,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护墙问,‘这是什么时候进行修复的?’我对他说,这是上世纪60年代国家拨专款进行的保护工程,是在梁思成等专家的指导下做的。当时的原则是修旧如旧,我们修的那个墙面跟旧有的砂砾岩的原始状况几乎是一样的,做到了‘修旧如旧、有若无、实若虚、大智若愚’。经过了几十年,保护工程还是做得非常好的。总书记听了非常高兴,他说:‘你们敦煌研究院做了很多工作。’”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我国国力不断提升,敦煌学研究也获得长足进步。“学术研究方面,我们有一批研究力量,从考古、历史、古代文献、壁画内容考证,各个方面都开展起来。敦煌研究院在敦煌学很多领域也走在前头,实力很强,我们对壁画的分期排年,敦煌石窟考古、敦煌石窟的历史研究,这些方面都是最好的;文献研究也发展起来了,尤其是很多敦煌文献跟敦煌本地的历史有关,跟莫高窟有关的,这些文献的研究,研究院都是有优势的。这次总书记提出:‘要把敦煌研究院建成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典范,占领国际敦煌学的制高点’,我们深感任务艰巨。”
       面对新的任务,81岁高龄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充满了紧迫感。“习总书记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思路。可以说,现在我们的任务非常艰巨,只有继续努力。正如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所说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樊锦诗说,“我们有退路吗?我们只能进。石窟,国家交给了我们,总书记又肯定了我们,能退吗?我们要抓住机遇,创新,不能躺在成绩堆上,满意得不得了。要找出问题,找准问题。总书记一再说,文物要保护,要走好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旅游开发道路。对我们来说,要走好这条路,就是要抓住机遇、要创新,往前走!”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结束时,有一幕场景令赵声良终身难忘。“当时已经快晚上7点了,我扶着樊院长,送总书记上车,总书记看着我们说:‘你们真是一代一代相传啊’!”
       夕阳之中,两代敦煌文化的守护者,相互扶持,与习近平总书记挥手道别。在他们之间,如薪火般代代相传的,正是那“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访问量统计:43535168    Copyright © 2018-2029 甘肃省博物馆 版权所有 备案号:陇ICP备12000579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3020009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