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大七分校烧制的瓦当,甘肃省博物馆藏。1960年采集于庆阳东华池马场口旧址,共七片,其一主体较窄,拱度较大,长23厘米,宽9.5厘米。前折部分(即主体前端下折部分,俗称滴水)呈圆形,上有“抗大”字样及镰刀斧头、五角星等纹饰,字纹鼓岀,呈阳刻效果。其余六片主体较宽,拱度略小,长24厘米,宽14厘米。前折部分呈三角形,其上分别有“七”、“分”、“校”等字样,亦呈阳刻效果,按顺序排放,正好组成“抗大七分校”字样。
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为培训干部和指挥员,于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创建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抗大总校下设12个分校,分布于全国各革命根据地。1941年7月26日,中央军委决定,将八路军一二〇师教导团和抗大总校一个大队组建为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校址初设山西省兴县李家湾,1943年5月迁驻华池县东华池村。